重庆非通用语学院举行“非通用语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线上讲座
2020年6月16日下午3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教授应重庆非通用语学院邀请,通过腾讯会议平台方式,为我院开展了主题为“非通用语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讲座。讲座由院长助理谌华侨主持,全院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孙晓萌教授解读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制定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应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我们培养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要求,包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包含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各高校外语类专业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合理比例。
课程结构包括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接着,孙晓萌教授分享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印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按照《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又要结合学校的定位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11个方向的“学科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杨琳老师请教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来语人才培养方案,孙教授分享了马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解释,课程设置与教师知识储备有密切的关系;建议马来语教师可以开设马来语与印尼语的文化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随后,孙教授说,加强语言互通的转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重庆非通用语学院有10个语种,可以建设区域课程,第一每个专业的学生受益,第二引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第三参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建设。
院长助理谌华侨老师提问,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模块确定的情况下,应该如何灵活处理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孙教授指出,每个版块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部分,缺一不可;在保障每个模块比例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突出实践特色;每个地区的发展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同,要考虑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最后,谌华侨助理对孙晓萌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再次表达了对孙教授的感谢。
图文:李玲
审核:刘忠政、谌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