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留学日记  熊明骁:山川湖海话波兰

发布时间:2024-03-22 点击数量:

 

2021级波兰语专业 熊明骁


我依然还记得初到波兰时内心的忐忑不安:我能流畅的用口语跟波兰人交流吗?我能在异国他乡适应下来吗?我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吗?


事实证明,只需开口,你就能得到波兰人的肯定和鼓励。波兰人很惊讶,遥远的东方来客,竟然可以用他们的语言交流所以你能经常听到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学波兰语呢?”波兰人这样提问,语气里既充满了疑惑,又充满了期待。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回答:“因为波兰对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想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生活和学习无疑是在这里的主旋律了,学习和生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波兰老师对待中国学生非常耐心,他们知道,汉语和波兰语语言系统完全不同,因此他们会刻意降低语速,以便让大家听懂,有时课堂进度比国内还慢许多,而波兰人说话实际上是非常快的,也不是每一个波兰人都有耐心刻意降低语速,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病,因为对医学词汇知之甚少,加上我又不愿意说英语,这导致看病的过程非常艰难,因此在这里的学习多数时候并不在课堂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有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等等。你可以在点餐的时候锻炼到自己的口语,也可以是和宿舍楼下的宿管大爷闲聊,或是和波兰同学讨论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提起这里的宿管大爷,我有许多话想说。有一次我房间的灶台坏了,宿管大爷得知以后,马上就带着换修的工具和配件来到了我的房间。他得知我是学波兰语的学生以后,就兴高采烈的边拿着工具边告诉我它们的波兰语是什么,我直到现在也忘不了“kombinerki”是老虎钳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你帮我处理了生活上的难题,没想到还免费为我上了一节波兰语课,这下我怎么也不可能忘记这些单词了!”说到这里,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他让我不要再叫他“先生”(波兰语的先生“panie”是一种尊称),而直接称呼他“你”就可以了,还告诉了我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波兰语知识。由于宿舍配有独立卫浴,且环境相对清静,再加上有这样和蔼善良的宿管大爷,可以说在住的方面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这让我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了。


这里饮食多数让人不适应,特别是对于川渝地区的同学来说,任何当地的菜肴在我们看来都是清汤寡水,因此烹饪也成了一门在异国他乡的必修课,就像在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很多人对当地的猪肉颇有怨言,因为这里的猪肉以其腥臊味而出名。我刚到华沙的时候,就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跟中国猪肉有关的故事。那时,波兰经济增长缓慢,市场肉类供应短缺,波兰千家万户的厨房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而中国则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十年长期无息贷款的方式,向波兰提供8万吨猪肉。当这些猪肉抵达格丁尼亚港并被端上波兰朋友们的餐桌上时,波兰人感叹:“中国人的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好!”波兰人发明了一个专用名词—chinina(中国猪肉)这个词当时在波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曲折的历史,波兰历史上三次被列强瓜分,无数波兰民族英雄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肩负起复兴民族的重任。

肖邦就是一个例子在中国,许多人都知道肖邦,但若要问他来自哪里绝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回答上来的。舒曼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这簇花丛是肖邦创作的曲子,而大炮则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波兰。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早期,我国就引入了肖邦的作品,并且享誉盛名。为什么一个东方民族能够这样去接受,甚至是理解和热爱一个外国音乐家呢?我想是因为肖邦的作品所体现的爱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共鸣。

肖邦在波兰的影响有多深远?我踏足波兰的第一站就是肖邦机场。波兰老师在上历史课时总是喜欢提起“肖邦”这个名字。有一次,老师问我:“中国人知道肖邦吗?”我说:“当然,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来自波兰。”老师说:“那你回去了一定要告诉他们。”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既有点开玩笑的意味在里面,又带着希望的语气。华沙有个景点叫瓦津基公园(波兰文为łazinki,意为“浴室”,许久以前这里为贵族的浴场,因此得名),它也叫“肖邦公园”而在公园里面有座洛可可式的梅希莱维茨基宫,历史上为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所建。历史上的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有数十次就在这座宫殿里进行。这座宫殿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波兰的,中国的,世界的。


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波兰人说“来波兰不去扎科帕内就相当于是白来了”。扎科帕内是一个波兰南部的小镇,享有“冬季之都”的美誉,位于塔特拉山山脚下山中有一个湖泊,叫“海洋之眼”,也就是大海的明眸。古时候,一位波兰商人乘船经过亚得里亚海时遭遇了风暴,他的珠宝因此沉海底。几个月后,当他来到海洋之眼时,在这里发现了失落的珠宝,因此有人认为海眼和亚得里亚海一脉相连。这个传说很容易让想起“刻舟求剑”的故事,颇有点异曲同工之妙的意味。



写这篇留学日记的时候,我的留学生活实际上也接近尾声了。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我会一直记得他们,并将这份珍贵的回忆带回国内,再永远的留存于心里。